AK影讯
精彩分享~

没有AV的年代,地摊文学就是宅男们的救命稻草

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不悸动的。

在互联网尚未发达的时代,千禧一代们的青春期是《知音》《故事会》(戳蓝字回顾)。但千禧一代的爹妈正当年那会儿,最火的还是各式各样情节离奇、想象力丰富的地摊文学们。

可惜路sir一把老脸,现在是不敢在回程中大摇大摆看这些光是封面就十分荡漾的杂志了。但在过去,谁敢质疑它们在绿皮火车上的霸主地位?谁又能取代它们堪比当代AV的性启蒙意义?
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看客inSight

(ID:pic163)

许多老广州也许不知道,人民北路上有一处名叫“天光墟”的鬼市。

凌晨开档,天亮收摊。货品大多是拾荒或回收而来,有衣服鞋包、锅碗瓢盆、电器手表、古玩玉器等……包罗万象,价格实惠,堪称穷人的天堂,实体的“拼多多”。

在这里,钱可以一块一块地花

其中一家售卖特殊用品的当铺

在一众眼花缭乱的商品中,我发现了不少流通于八九十年代的奇书。它们被随意地堆放在地摊上,摞成绚烂的小山。

天光墟书摊

如果蹲下来仔细翻看,便能发现这些书与书店中装帧精致的读本截然不同,不单封面大胆裸露,内容更是无奇不有。

大概是原主人将它们当作废旧品卖掉,经过二手贩子又流转到了旧货市场上。

根据新旧程度,每本书只要三五块钱。可即使价格如此便宜,这些过时的读物依然乏人问津。

我偶尔会买上几本,作为珍藏。它们如同时代遗落的拼图,使我得以窥见八九十年代最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。

我的珍藏

西方文学改良

1957年,美国作家杰克·凯鲁亚克发表了长篇小说《在路上》 —— 几个年轻人放弃了工作,开车横穿美国,一路放荡不羁,沉溺酒色。最终,在漫长而疲惫的旅途中,找到了人生的意义。

这部划时代的作品,激发了无数美国丧青对“诗与远方”的向往,在60年代的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。

30年后,改革浪潮冲击了沉寂良久的中国文化市场,《在路上》得以在内地发行。

然而,这本被喻为“嬉皮士圣经”的著作,早期的中文版封面看上去颇为简陋。美编依照对“一群美国奇男女的漂泊纪实”的理解,选取了几个相互交叠、衣着暴露的年轻人作为封面。

漓江出版社,1990年12月第一版(右)与1998年9月第一版(左)

当时的责编刘谦对《在路上》的封面设计不大满意,“由于与美编的沟通不够充分,导致封面图片没有经过艺术处理,直接以摄影照片的形式成为了封面,封面用材也比较陈旧,与小说先锋和另类的背景不符”。

如今看来,这样的装帧反而留存了珍贵的时代印记。

80年代末,纳博科夫的文学经典作品《洛丽塔》克服重重难关,在中国出版。

据译者黄建人回忆,第一版的封面非常恶俗:“书封面上放了一个像妓女一样半裸的人,比较俗气。我当时就打电话给编辑,问他们怎么做这样的封面,因为书的内容并不低俗。”

他得到的回复是,“为了好销一点,太高雅的文学,书不大好卖。”

漓江出版社,1989年5月第一版,黄建人译

一经出版,《洛丽塔》便遭到群众举报。最终,经新闻出版署组织专家组审读,认定《洛丽塔》是个好作品,但漓江出版社须改换封面。

尽管这版《洛丽塔》的封面看上去格调不高,内文却删去了原著中的性场面描写,是一个相当保守的“净化版本”。以及,根据读者反馈,黄建人版的译文水准非常高。

相比之下,1994年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《罗丽塔》,则是所谓的粗俗增补本。不单还原了原著的情色段落,还在封面点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及文学地位 —— “这个中年色鬼垂涎觊觎女童的故事,却倾倒了整个世界。”

寥寥数字,堪称当代媒体工作者的学习典范。

内蒙古文化出版社,1994年12月第一版。副标是《鳏夫忏悔录》

低俗小说

回忆90年代的阅读狂热,《中外文学》副主编安波舜说道,“那是一个刚改革开放的时代,一切都是阳光明媚。面对打开的大门,看见一个美丽的世界,大家都憋足了劲儿抓紧时间读书。所有的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都非常畅销。”

事实上,自由一并温润了需求各异的受众。在更加广阔的中华大地上,地摊文学如雨后春笋肆意生长。

几乎在一夜之间,黄潮泛滥。一类“内容污秽、格调低下、印制粗劣的非法出版物及小报”占领了全国各地的火车站、汽车站、旅馆。其势头之迅猛,甚至盖过了国营书店及报刊亭等正规出版渠道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i酷影讯 » 没有AV的年代,地摊文学就是宅男们的救命稻草